痔瘡種類與症狀
痔瘡症狀與微創治療全解析:青心診所專業指引
 
認識痔瘡:常見但不容忽視的健康問題
 
痔瘡是指肛門周圍的血管組織發生腫脹、充血,甚至脫垂,造成不適的症狀。根據發生位置,痔瘡可分為內痔瘡、外痔瘡與混合痔瘡。
 
內痔瘡位於肛門內部,初期症狀不明顯;外痔瘡則位於肛門外部,容易引起疼痛與腫脹。
混合痔瘡則同時包含內痔與外痔的特徵。
 
根據統計,台灣都市地區30-50歲的成年人中,約有50%曾經歷痔瘡困擾。因此,改善生活習慣與飲食結構,有助於預防痔瘡的發生。
痔瘡的常見症狀
 
患有痔瘡的患者可能出現以下症狀:
 
  • 肛門腫脹與不適感
  • 排便時出現鮮紅色血液
  • 肛門疼痛或灼熱感
  • 肛門搔癢或異物感
  • 痔瘡脫垂,嚴重時需手動回推
 
若出現上述症狀,建議及早就醫,避免病情惡化。
痔瘡的成因與高風險族群
 
痔瘡的形成與多種因素有關,包括:
 
  • 長時間久坐或久站
  • 飲食纖維攝取不足,導致便秘
  • 懷孕期間腹壓增加
  • 過度用力排便
  • 肥胖或體重過重
 
痔瘡分類:內痔瘡、外痔瘡、混合痔瘡
 
1.內痔瘡:發生於肛門內部(齒狀線以上),無痛神經支配,常以無痛便血為主。嚴重者可能脫垂出肛門口。
 
 
 
2.外痔瘡:發生於肛門口外,屬於有痛覺區域,症狀多為劇烈疼痛、腫脹、血栓性硬塊。
 
 
 
3.混合痔瘡:同時包含內痔與外痔,症狀最複雜,常見便血、異物感、疼痛與脫垂並存。
 
痔瘡的分級與對應治療方式
 
痔瘡分級與對應治療建議
 
類型/等級 症狀表現 治療建議
內痔瘡 I 級 - 無痛性便血(鮮紅色)- 無脫垂- 肛門偶有瘙癢或黏液刺激感 保守治療為主:‧ 高纖飲食+水分攝取‧ 坐浴、藥膏、痔瘡栓劑‧ 調整排便習慣與作息
內痔瘡 II 級 - 排便時脫垂但可自行縮回- 出血次數變多- 有異物感、不適感 微創門診處置:‧ 橡皮筋結紮術(健保給付)‧ 注射硬化療法
藥物輔助、持續改善排便習慣
內痔瘡 III 級 - 排便或站立時脫垂,需手動回推- 出血與異物感增加,偶有灼熱感或搔癢 微創痔瘡手術建議:‧ PPH吻合器手術‧ HAL動脈結紮術‧ LHP雷射痔瘡手術
若症狀單一,可嘗試結紮治療
內痔瘡 IV 級 - 長時間脫垂、無法自行縮回- 合併腫脹、分泌物、出血與皮膚刺激 傳統痔瘡切除手術:‧ 同時處理脫垂與增生黏膜
或可考慮 LHP 雷射整形手術(視病況而定)
外痔瘡(含血栓型) - 肛門口摸到腫塊- 疼痛明顯、坐立不適- 血栓型外痔會突起發紫且劇痛 初期保守治療:‧ 痔瘡軟膏、坐浴、止痛藥
症狀劇烈者可行:‧ 血栓切開引流‧ 外痔瘡切除手術
混合痔瘡(內+外) - 同時有內痔脫垂與外痔腫塊- 常見出血、疼痛、異物感並存- 清潔困難 綜合性手術治療:‧ 傳統痔瘡切除術(完整處理內外病灶)‧ 或採 LHP 雷射手術一次處理雙區
輕微者可分階段保守療法(難根治)
 
若想了解治療及手術詳細資訊敬請至門診諮詢 加入官方LINE(點我)詢問。
 

小提醒:
 
  • 內痔瘡 I~II 級:仍以「不開刀」為優先,門診處理即可改善。
  • III 級以上內痔或混合痔瘡:建議手術(可微創),否則復發率高、生活品質下降。
  • 外痔瘡與混合痔瘡:如有血栓、硬塊、疼痛難忍,建議早期外科介入,避免拖延惡化。
  • LHP雷射手術:特別適合怕疼痛或生活忙碌者(恢復快、不需住院)。
  • 傳統手術:適合 IV 級痔瘡或同時合併多種病灶患者,一次性解決。
如何檢查痔瘡?
 
  • 肛門鏡檢查:基本診斷工具,檢視內痔位置與程度,快速無痛。
  • 直腸鏡/乙狀結腸鏡:可進一步排除直腸病變。
  • 大腸鏡檢查:針對有家族病史、年齡大於50歲或不明原因出血者。
何時應該就醫?
 
若您出現以下情況,請儘早就醫評估:
 
  • 排便出血持續超過一週
  • 痔瘡反覆腫脹或脫垂
  • 肛門疼痛或異物感影響生活
  • 外痔合併血栓、紅腫熱痛無法改善
 

排便出血
持續超過一週

痔瘡反覆腫脹
或脫垂

肛門疼痛或
異物感影響生活

外痔合併血栓、
紅腫熱痛無法改善

痔瘡相關影片
 
痔瘡常見問題Q&A
A: 若是偶爾排便時有少量鮮紅色出血,多屬於內痔瘡初期症狀,可先觀察並配合飲食改善(高纖、水分足夠)。但若出血持續超過一週、血量增加或合併肛門疼痛、腫脹,就需立即就醫檢查是否為內痔瘡或混合痔瘡惡化,甚至排除大腸病變的可能。
A: 可依以下判斷方向:
  • 內痔瘡:無痛便血、偶有脫垂但不會痛。
  • 外痔瘡:肛門邊緣有腫塊、明顯疼痛。
  • 混合痔瘡:同時有出血、腫脹、疼痛與脫垂感。
    如無法自行辨別,建議至肛門直腸科接受肛門鏡檢查,可快速確認病灶位置與痔瘡分級,以便選擇適合的痔瘡治療方式
A:
  • 一般門診的痔瘡檢查(如肛門視診、觸診、肛門鏡)不需要特別清腸。只要當天排便過後保持肛門清潔即可,醫師能清楚觀察內外痔的情況。
  • 但若醫師判斷需進一步安排乙狀結腸鏡或大腸鏡(例如:長期出血、排除息肉或腫瘤),則會提供術前清腸指引,須在檢查前一天飲用瀉劑。
  • 一般痔瘡門診初診 → 不需清腸
    若安排腸鏡檢查 → 需依照衛教單清腸
A:痔瘡檢查是門診中常見的評估項目,大部分過程不會造成明顯疼痛,且檢查流程簡單、快速。
 常見檢查方式如下:
  • 視診與觸診:醫師先觀察肛門外觀,再以手指輕柔觸診肛門內部,約30秒內完成。
  • 肛門鏡檢查:使用短型肛門鏡(直徑約2公分)觀察內痔位置與出血點,整體過程約 2~3分鐘,僅有短暫異物感,無須麻醉。
  • 直腸鏡/乙狀結腸鏡(如有需要):若症狀不明或懷疑其他病變,才會安排更深入檢查,需配合清腸與時間預約。
 

 病患常見擔心:

  • 疼痛嗎? 肛門鏡並不會伸入太深,且醫師會塗抹潤滑劑並放慢動作,過程多為「脹感」而非真正疼痛。
  • 會不會很久? 通常整體痔瘡檢查(包含問診、診察與說明)10分鐘內可完成,若需做大腸鏡則另安排時間與準備。
A:可以,只要經肛門鏡確認為 第二或第三級內痔瘡,且無發炎、感染或服用抗凝血藥物等狀況,大多可在門診當天完成橡皮筋結紮手術。過程約 5~10 分鐘,無需麻醉、當天返家。術後 1~2 天內有輕微異物感,多數人 3 天內可正常上班。
A:若痔瘡症狀輕微,或您暫時不想接受手術,醫師通常會建議採取保守治療方式,像是:

 

  • 增加高纖飲食與水分攝取
  • 使用痔瘡軟膏、栓劑緩解症狀
  • 每天溫水坐浴 10 分鐘
  • 調整排便習慣,避免久蹲或過度用力
  • 適度運動、避免久坐久站

這些方法能有效改善第一至第二級內痔、部分外痔的不適。若保守治療後仍反覆發作,醫師會再評估是否適合進行痔瘡結紮術或微創手術

A:當痔瘡症狀反覆出血、脫垂無法回復、或已影響日常生活(如第三級以上內痔、混合痔、合併外痔腫脹),醫師會建議接受微創痔瘡手術(如 PPH、Ligasure)或雷射手術(LHP),以改善症狀並降低復發。
術前準備重點如下:

 

  • 停止服用抗凝血藥物(依醫囑)
  • 前一晚禁食(如採用麻醉者)
  • 當日需有人陪同返家(如使用鎮靜)
  • 若安排大腸鏡合併檢查,需清腸準備
  • 配合術前評估(抽血、心電圖、麻醉風險說明)

這類手術多屬門診日間手術,當天返家、恢復快。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