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CALLPHONE LINE
大腸息肉是什麼?
早期檢查,守護腸道健康的第一步
 
在台灣,大腸癌是發生率與死亡率都名列前茅的常見癌症,但它也是最容易預防的癌症之一。 關鍵在於:它幾乎都從「大腸息肉」開始演變,而這些息肉在初期往往沒有任何明顯症狀。
許多患者以為只要沒有腹痛、血便就代表沒事,但事實上:
  • 大腸息肉初期不會痛、不會癢,也不會被察覺
  • 糞便潛血檢查只能篩出部分「有出血」的病灶,無法看見尚未出血的息肉
  • 真正能發現、處理息肉的方式,是腸鏡檢查
 
換句話說:「你感覺不到的風險,可能正在悄悄累積。」
若能提早發現息肉、提早切除,就能中斷癌變的進程,讓大腸癌「還沒開始就結束」。
 
大腸息肉是什麼?
一種不可忽視的「癌前病變」
 
大腸息肉是指長在大腸內壁的異常組織突起,多數為良性病灶,但有些類型具備「癌變潛力」,尤其在無症狀狀況下也可能存在,因此被醫學界視為「癌前病變」的重要觀察對象。
 
大腸息肉的形成與以下因素密切相關:
  • 基因遺傳(如家族中有息肉或大腸癌病史)
  • 年齡增長(50 歲以上風險大幅上升)
  • 長期高脂低纖飲食
  • 慢性便秘或腸道刺激
  • 缺乏運動、肥胖、抽菸、飲酒等生活習慣
 
常見的大腸息肉種類與風險比較
大腸息肉的主要分類與臨床意義
 
息肉類型 特性與臨床風險
增生性息肉 常見於老年人,通常為良性,癌變風險低
腺瘤性息肉 最需警覺的息肉類型,可能逐步演變為大腸癌,佔大腸癌前病變主體
鋸齒狀息肉 介於增生與腺瘤之間,特殊病理結構,部分具癌前病變潛力
發炎性息肉 常見於潰瘍性結腸炎或克隆氏症等慢性腸道發炎病人,通常不具癌變風險
 
小提醒:
 
不是所有息肉都會癌變,但「腺瘤性息肉」是目前已知最具潛在風險的類型,需定期追蹤或切除。
大腸癌一定是從息肉變來的嗎?
早期發現就能阻斷癌變
 
絕大多數是,且可預防
 
大多數的大腸癌並非突發,而是經歷數年「癌前病變」的發展而來。根據流行病學與病理研究,有超過 90% 的大腸癌源自腺瘤性息肉。這一過程稱為「腺瘤-癌變進程」,涵蓋從細胞異常增生 → 異型增生 → 癌化的階段,通常需時 5~10 年不等。
 
只要能在息肉仍為良性時就透過大腸鏡發現並切除,就有機會阻斷整個癌變流程,大幅降低大腸癌風險。
 
為什麼「篩檢息肉」能有效預防大腸癌?
降低68%發生率、減半死亡率
 
  • 大腸鏡檢查可在無症狀階段發現息肉
  • 可即時切除腺瘤性息肉,中斷癌變之路
  • 大幅降低大腸癌的發生率與死亡率
 
根據美國大型 PLCO 研究顯示:
定期接受腸鏡檢查者,大腸癌發生率下降 68%,死亡率降低超過 50%。
因此,台灣衛福部與世界衛生組織皆建議 50 歲以上民眾(或有風險者)定期進行腸鏡檢查。
糞便潛血檢查vs.大腸鏡
陰性≠沒事,陽性≠癌症
 
糞便潛血檢查(FOBT)雖是方便的初步篩檢工具,但仍有明顯侷限性,因此「結果怎麼看」至關重要:
 
潛血陰性不代表安全無虞
  • 有些腺瘤性息肉不會出血,無法被檢查發現
  • 結果可能受飲食、藥物、收集方式影響而出現「假陰性」
  • 所以潛血陰性 ≠ 沒有息肉,也不代表沒有風險
 
建議有家族史者或超過 50 歲,仍應定期安排大腸鏡
 
潛血陽性該怎麼辦?
早一步檢查,早一步安心
 
  • 立即安排大腸鏡檢查,確認是否有息肉、發炎、腫瘤或其他病灶
  • 別慌張也別拖延:很多潛血陽性者其實是痔瘡或良性息肉,但延誤可能錯過早期治療
  • 依結果追蹤:切除息肉後,依醫師建議安排 1~5 年不等的腸鏡追蹤
 
潛血陽性 = 預警燈亮,腸鏡檢查才是實質行動
無症狀,也該定期做大腸鏡檢查的三大原因
等有症狀再檢查,可能已錯過黃金治療期
 
  • 腺瘤性息肉初期完全無症狀:你可能完全沒有腹痛、血便,卻已有癌前病灶在發展
  • 癌變是長期累積的結果:約有 5–10% 的腺瘤性息肉會在 5–10 年內轉變為大腸癌
  • 早期發現、早期切除,阻斷癌變之路:而這一切,只有透過「大腸鏡檢查」才能做到
 
小提醒:
 
不管你現在有沒有症狀、糞便檢查是陰性還是陽性,只要你年過 50、有家族史、曾有息肉紀錄,就該把「定期做腸鏡」納入健康習慣。
何建霖醫師提醒
息肉不痛不癢,卻是大腸癌的起點
 
何建霖 醫師:
很多人以為沒症狀就代表腸道很健康,但事實上,超過九成的大腸癌,都是從腺瘤性息肉慢慢演變而來。
 
這些息肉初期沒有任何感覺,只有靠腸鏡才能看見、處理。能在它們還是良性時就切除,就等於把癌變的機會掐掉。早一步檢查,就是多一份安心。
為什麼會長息肉?
常見成因一次看懂
 
大腸息肉的形成並非偶然,而是長期受到基因、生活型態與腸道環境影響所致。以下是目前醫學上已知的重要誘發因素:
 
1. 遺傳與家族病史
  • 若父母、兄弟姊妹曾罹患大腸癌或息肉,自身風險會提高 2~3 倍以上。
  • 特殊基因突變(如 FAP 或 Lynch Syndrome)甚至可能在年輕時就長出多發性息肉。

2. 飲食與腸道環境
  • 長期食用高油脂、高紅肉、低纖維飲食,會讓腸道黏膜處於慢性刺激狀態,增加細胞異常增生機會。
  • 缺乏蔬果與膳食纖維,使腸道蠕動變慢、便祕加重,也是息肉好發環境。

3. 年齡與老化
  • 年齡愈高,細胞突變累積時間愈久,息肉發生率隨之升高。
  • 根據統計,50歲以上族群中,約每4人就有1人可能已有息肉。

4. 腸道慢性發炎或代謝異常
  • 如潰瘍性結腸炎、克隆氏症等疾病會增加發炎性息肉與癌變風險。
  • 肥胖、糖尿病、胰島素阻抗也與腸道腫瘤形成相關。

5. 不良生活習慣
  • 抽菸、飲酒、熬夜、缺乏運動,都會影響腸道修復能力與免疫功能,讓異常細胞更容易增生。
 
如何檢查與診斷大腸息肉?
最準確的方法:大腸鏡檢查
 
目前診斷與治療大腸息肉的黃金標準為「大腸鏡檢查」,可直接觀察腸道內部,並當場進行息肉切除。 檢查流程簡單、安全,步驟如下:
 
  1. 術前評估與清腸準備
  2. 麻醉與檢查進行(多數採無痛麻醉)
  3. 即時發現息肉並切除送檢
  4. 術後追蹤與報告說明
 
相較於糞便潛血檢查等篩檢工具,大腸鏡可一次完成診斷與治療,大幅提高早期治療機會。
誰應該進行大腸鏡檢查?
符合這些條件,就該安排腸鏡檢查
 
  • 年滿 50歲以上未曾接受腸鏡者
  • 糞便潛血陽性
  • 有大腸癌家族史
  • 排便習慣改變/血便/腹痛等症狀者
  • 曾有息肉病史,需定期追蹤
 
建議每 5–10 年一次大腸鏡(依個人風險評估)
大腸息肉相關影片
 
大腸息肉常見問題Q&A
A:有!許多大腸息肉在初期沒有任何症狀,等到出現症狀時,往往已接近癌變或進展為早期大腸癌。無症狀≠無風險,定期檢查才是關鍵。
A:不一定。糞便潛血只能偵測「有出血的病灶」,無法發現未出血的息肉或小型腫瘤。建議 50 歲以上或有家族史者,仍應定期做腸鏡檢查。
A:不必恐慌。糞便潛血陽性代表「可能有出血病灶」,但原因可能是痔瘡、腸炎、息肉或其他良性問題。應盡快安排大腸鏡確診,早一步了解才能安心。
A:現在多數腸鏡採用「鎮靜麻醉」,檢查過程中病人是熟睡狀態,不會感到痛或不適,檢查完當天即可回家。
A:雖然息肉多發生在50歲以上,但如果你有家族史排便異常血便等症狀,即使年輕也可能長息肉,建議提早檢查。
A:如果是腺瘤性息肉,為了預防癌變,建議直接切除。現在的內視鏡技術安全性高,風險低,多數可當日返家無須住院
A:息肉有復發可能,特別是多發性或高危息肉體質者。建議依照醫師建議進行定期追蹤(如3–5年),才能長期守護腸道健康。
A:需要。若第一次檢查結果正常,建議每3-5年追蹤一次;若有發現息肉,追蹤間隔會縮短至1–3年不等。規律追蹤是預防癌變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