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CALLPHONE LINE
乳腺炎與哺乳期處理
從評估到治療的完整指引
 
乳腺炎是哺乳期常見的乳房感染,約有10%產婦會遇到,尤其在產後前兩個月或哺乳期末。多因乳汁淤積乳頭破皮細菌感染所引起,常見症狀包括乳房紅腫、硬塊、壓痛與發燒。
 
若未妥善處理,可能導致膿瘍、反覆感染,甚至影響哺乳意願。初期可透過熱敷、頻繁哺乳、抗生素緩解症狀;若出現高燒或硬塊持續不退,則應盡快就醫治療。及早評估與正確照護,有助於維持乳房健康,也讓哺乳過程更安心順利。
為什麼會發生乳腺炎?
常見誘因與感染機轉說明
 
乳腺炎通常是因為乳汁排空不完全或乳管堵塞,加上乳頭微小傷口讓細菌進入乳腺組織,造成感染。常見的細菌為金黃色葡萄球菌與鏈球菌。
常見誘因包括:
 
  • 嬰兒吸吮姿勢不正確,導致乳頭破皮
  • 乳房未擠空,乳汁滯留
  • 乳頭凹陷/乳管狹窄
  • 穿著太緊內衣、壓迫乳腺
常見症狀與初步評估
出現這些症狀,請立即就醫檢查
 
  • 單側乳房紅、腫、熱、痛,甚至可摸到腫塊
  • 發燒、寒顫、全身倦怠
  • 持續乳房脹痛,症狀於餵奶後無明顯改善
  • 乳頭分泌膿液或有局部破口
 
如有以上症狀,建議立即就醫,由乳房專科醫師檢查,必要時安排乳房超音波,以鑑別是否已有膿瘍形成。
 

單側乳房紅、腫、熱、痛

發燒、寒顫、全身倦怠

持續乳房脹痛,餵奶後無明顯改善

乳頭分泌膿液或有局部破口

陳尹陽醫師建議
早一步評估,就能少走彎路
 
陳尹陽 醫師:
乳腺炎雖然常見,但也不容小覷。很多媽媽一開始以為只是塞奶、撐一下就過去了,卻因此錯過黃金治療時間。只要一出現紅腫痛或發燒等症狀,就應該及早評估是否需要用藥或安排影像檢查。
 
我們診所提供從超音波檢查膿瘍抽吸、引流的完整處理流程,讓媽媽們可以在最短時間內獲得適當治療,恢復哺乳與生活的平衡。
治療方式與處置建議
依病情分級處理,避免惡化與復發
 
初期輕度 乳腺炎(尚未膿瘍)
  • 持續哺乳或擠奶,幫助乳汁排空
  • 避免乳房過度充盈或壓迫
  • 溫敷+輕柔按摩,促進乳腺暢通
  • 抗生素治療(口服):常用 dicloxacillin、cephalexin 或 amoxicillin-clavulanate,療程約 7–10 天
  • 疼痛明顯時可加開止痛藥(acetaminophen 或 ibuprofen)
  • 大多數情況 48–72 小時內會改善,若無改善須再評估是否有膿瘍
  • 若使用哺乳安全抗生素,可繼續哺乳;不適合者需暫停哺乳該側乳房並持續擠奶
  • 停藥後 24–48 小時(依藥物而定)可恢復哺乳
 
中度以上乳腺炎(已形成膿瘍)
  • 暫停哺乳該側乳房,改為擠奶排空
  • 若乳汁混有膿、症狀反覆,可考慮退奶藥(如 cabergoline)
  • 安排超音波引導下抽吸膿液/穿刺
  • 若膿瘍大或反覆發作,可能需小傷口外科引流手術(清創)
青心診所特色治療
微創引流+負壓傷口治療(VAC)
 
  1. 傷口小、復原快
  2. 減少復發率與住院時間
  3. 當天即可安排處置,門診或短期觀察即可完成
退奶時機與保守治療的限制
面對反覆乳腺炎,何時該考慮更積極的處理方式?
 
何時需要開立藥物退奶?
  • 多次乳腺炎復發,對抗生素反應差
  • 膿瘍大、反覆發作,已影響生活品質
  • 病人表明不再哺乳的意願
退奶藥物如 cabergoline 作用迅速,可搭配抗生素與局部處理縮短療程。
 
保守治療的限制與復發風險
  • 單純保守治療(持續哺乳+抗生素)若未徹底排空乳汁,復發率可達 20–30%
  • 若乳腺炎超過 3 天未改善,建議安排影像與積極處理,避免拖延成為慢性膿瘍
及早介入,避免長期困擾
哺乳期不再手忙腳亂,青心與妳並肩同行
 
乳腺炎不可輕忽,若能在發炎初期就給予正確的評估與治療,絕大多數都能恢復正常哺乳與生活。
 
青心診所提供乳房超音波藥物評估抽吸治療微創引流等完整照護流程,協助媽媽們安心度過哺乳期的挑戰。
乳腺炎與哺乳期處理相關影片
 
乳腺炎與哺乳期常見問題Q&A
A:不一定,但如果出現單側乳房紅腫、硬塊、壓痛,甚至發燒,就需高度懷疑乳腺炎,建議及早就醫評估是否為感染或已有膿瘍形成。
A:大多數情況可以,只要醫師開立的是哺乳安全的抗生素。但如果乳汁中明顯有膿或使用了不適合哺乳的藥物,則需暫停哺乳該側乳房,並持續擠奶以維持泌乳功能。
A:若有膿瘍形成、反覆發作,或使用抗生素幾天後症狀未改善,就可能需要抽吸膿液,甚至進行微創外科引流。
A:常見原因包含乳汁排空不完全、乳管狹窄、哺乳姿勢不當等。若只靠抗生素治療但沒有徹底疏通乳汁,復發率仍可能高達 20–30%。
A:可以。若有反覆乳腺炎或已決定不再哺乳,可使用退奶藥物(如 cabergoline)搭配抗生素與處置,可減少不適並縮短病程。
A:關鍵在於正確的哺乳姿勢、定時排空乳房、不穿太緊內衣與注意乳房變化。若有乳頭破皮或乳汁滯留情形,也要及早處理。